物種網是一個綜合性的生物信息平臺,提供生物多樣性保護、科普與研究服務。它包括生物詞典、物種數據庫、物種辭典、物種信息查詢以及生物技術詞典等功能。物種網的生物詞典功能特別強大,可以查詢準確可靠的譯名、學名和生物學術語,并支持中外文互譯。此外,物種網還提供一個基于生物術語和物種數據庫的電子詞典,收錄了大量生物術語和物種學名,并且不斷補充中。
物種網官網入口網址:http://www.sppchina.com/
物種網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科普的核心平臺,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機構支持,聚焦于物種數據整合、入侵物種預警及科普教育。其核心價值在于:
- 學術權威性:
- 整合40 萬條生物數據記錄,涵蓋動物、植物、真菌等類群的學名、譯名及生態特征,與物種 2000 中國節點數據庫互為補充5。
- 發布原創研究成果:如 2022 年關于入侵物種小火蟻(Wasmannia auropunctata)的研究報告,被《光明日報》等主流媒體引用5。
- 科普教育功能:
- 通過生物詞典(支持中外文互譯)、物種數據庫(如 “中國螞蟻名錄”)及入侵物種案例(如 “紅火蟻防控指南”),降低公眾理解門檻。
- 站長冉浩獨著的《物種入侵》入選國家圖書館推薦書單,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傳播5。
- 行業應用支持:
- 為農業害蟲防治(如白蟻、紅火蟻防控)、生態保護項目(如生物多樣性評估)提供數據支持與技術咨詢。
- 多維度檢索系統:
- 支持按中文名 / 學名(如 “大熊貓”“Ailuropoda melanoleuca”)、分布區域(如 “云南西雙版納”)、生態習性(如 “瀕?!薄叭肭治锓N”)檢索,輸出物種的形態特征、分布記錄及文獻引用。
- 生物詞典功能:
- 提供專業術語的中外文互譯(如 “昆蟲綱” 譯為 “Insecta”),并標注術語來源(如《中國動物志》)12。
- 入侵物種預警:
- 實時更新全球入侵動態(如 “小火蟻在廣東的擴散路徑”),提供防控技術方案(如 “誘餌站布放標準”)5。
- 科研合作平臺:
- 支持數據共享(如 “中國螞蟻分布數據”),供高校及研究機構進行宏觀生態學分析(如 “氣候變化對物種分布的影響”)。
- 學術會議與培訓:
- 舉辦全國生物多樣性研討會,發布行業標準(如《物種數據采集規范》),并開設線上課程(如 “生物分類學基礎”)。
- 深度科普文章:
- 解析生物行為(如 “螞蟻社會分工”)、生態角色(如 “傳粉昆蟲的重要性”),并結合案例(如 “切葉蟻的農業共生系統”)說明科學價值。
- 自然觀察指南:
- 提供野外調查方法(如 “陷阱法采集昆蟲”)、標本制作教程(如 “酒精浸泡標本的保存技巧”),并推薦觀測工具(如便攜式顯微鏡)。
- 多語言支持:
- 提供中文、英文版本,方便國際用戶獲取中國生物研究成果。
- 移動端適配:
- 優化手機端界面,支持離線物種查詢(需提前下載數據庫),但未推出獨立 APP。
- 數據可視化:
- 通過動態地圖展示物種分布熱點(如 “喜馬拉雅地區特有螞蟻種類”),結合氣候數據疊加(如溫度、降水)分析物種適應性。
- 學術研究:
- 昆蟲學家利用物種分布模型(SDM)預測氣候變化對螞蟻群落的影響;
- 生態學家通過物種多樣性指數評估生態修復項目成效。
- 教學輔助:
- 教師用 “螞蟻社會分工” 案例講解生態學理論(如 “利他行為的進化機制”);
- 高校開設 “生物分類學實踐” 課程,使用網站的數字化標本庫進行形態鑒定訓練。
- 自然觀察:
- 愛好者通過 “物種檢索工具” 識別野外發現的生物,參與公民科學項目(如 “全國生物監測計劃”)。
- 生態保護:
- 環保組織參考 “入侵物種預警” 制定防控策略(如 “紅火蟻餌劑投放指南”)。
- 農業與林業:
- 植保站利用 “害蟲數據庫” 制定防治方案(如 “白蟻的化學與生物防治技術”)。
- 城市管理:
- 公園管理部門通過 “城市生物群落分析” 優化綠地生態設計(如 “保留落葉層以促進螞蟻多樣性”)。
- 數據下載:
- 注冊會員后可批量下載物種分布數據(CSV 格式),用于學術分析或 GIS 制圖。
- 文獻引用:
- 參考網站的文獻庫(如《中國蟻科昆蟲系統分類研究》),規范引用格式。
- 數據時效性:
- 部分物種分布信息可能因生態變化滯后,建議結合最新研究論文(如《昆蟲學報》)交叉驗證。
- 入侵物種防控:
- 發現疑似入侵生物(如小火蟻)時,應避免自行處理,及時聯系當地植保部門或網站專家團隊。
- 分庫訪問限制:
- 因數據安全調整,部分細分數據庫(如 “昆蟲子庫”)暫時關閉,建議關注網站公告獲取開放信息1。
物種網(
http://www.sppchina.com/)是
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科普的核心樞紐,其核心優勢在于
權威數據整合、入侵物種預警及學術合作支持。無論是科研人員、教育工作者還是自然愛好者,均可通過該平臺獲取專業知識、參與科學實踐。建議用戶結合 **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》
等線下資源,提升對生物多樣性的理解,并關注網站的實時預警信息 **,共同參與生態保護。盡管存在
分庫訪問限制和
移動端功能有限等不足,但物種網仍是中國生物領域不可替代的信息平臺。